走进“中国风谷”新疆达坂城,矗立着的风力发电机组绵延成片,宛若“白色森林”。在这里,专利产业化的生动故事PG电子模拟器 PG电子网站正在精彩上演。
2023年,在龙源达坂城二场项目中,33台由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风科技)生产的 GWH191-6.X机组替换下155台不同型号的老旧风机,减少了约78%的全场风机点位。“尽管风机点位个数减少,但龙源达坂城二场项目的电量却增发了约6.6亿千瓦时,是之前的2.5倍,年平均上网电量约9.33亿千瓦时,项目经济性大幅提高。”金风科技知识产权负责人郭霞告诉记者,新机组应用的偏航集电环技术,可以避免传统机组为实现最大风能捕获而带来的电缆磨损、解缆时间过长、范围受限造成的发电量损失等问题,实现了机组可靠性和发电量的“双提升”。按照单机一年强制解缆两次,等效年利用小时数增加1小时计算,一台单机容量6MW的风机每年可提升发电量6000千瓦时。
偏航集电环技术是金风科技从“0”到“1”自主研发攻关的一项颠覆性创新,该技术的产业化运用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专利产业化十大典型案例。这背后,离不开技术研发团队从“0”看到“10”的眼光和能力。
“起初,提出这项技术攻关时,鲜有人认可,甚至不少国外同行也质疑中国的企业是否有创新实力。”项目开端的种种不易,让团队的每一个人记忆犹新。顶着压力,项目团队在总工程师的支持下,靠着其他项目挤出的一点预算结余,做成了一台原理样机,在新疆进行运行试验。然而,试运行还不到2个月,样机的电阻却增大9.8倍,这意味着样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均不理想。在尝试多种贵金属新材料方案后,仍不见效果,项目一度陷入停滞。
那时,新疆已入冬,严寒的天气与项目的双双“遇冷”并没有浇灭大家的那股冲劲儿。“在上下班的路上,大家都在琢磨着解决方案。”郭霞向记者讲述,2020年春节期间,经过2个多月接触电阻抑制方案的测试后,项目团队终于攻克了该难题,前后历时1年多,偏航集电环技术终于“破土而出”。
围绕这项硬核技术,金风科技加紧专利布局,累计获得39件专利授权和2件软件著作权登记,包括14件发明专利、24件实用新型专利、1件外观设计专利;并在海外提交了7件专利申请。
偏航集电环技术解决了行业内风电机组大型化固有技术难题,将有助于推动整个风力发电行业的技术迭代和升级。当意识到新技术对行业革新的重要意义时,金风科技决定以专利产业化的形式推动该技术加快落地应用,赋能整个行业发展。
“通过专利许可转让,创新技术能得到更广泛的运用,同时也增强了我们自身的行业影响力与话语权。”郭霞介绍,经过前期专利评估与市场调研,金风科技以专利有偿许可和部分转让的方式,许可制造商生产销售相关产品供给第三方企业。基于该领域系列专利技术,金风科技正牵头制定行业标准。
截至2023年底,应用偏航集电环相关专利的产品已经在国内外累计装机4609台,实现了PG电子 PG平台陆地、海上风力发电机型全覆盖。不仅如此,通过专利转化运用,金风科技获得收益超1500万元,预计未来相关专利还将持续带来每年数百万元收益。
这只是金风科技大力推动专利产业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支撑国家战略,推动产业升级,金风科技从创新源头、实施路径等方面保障高价值知识产权产出;建立专利价值评估体系,实现专利分类分级管理,着力打造专利密集型产品,专利PG电子 PG平台产业化实施转化率达60%;积极推进专利成果转化,持续打造产业协同创新合作,先后实现对外专利许可及转让数十项,持续推进专利“开源”,助力整个清洁能源行业及相关产业链的技术发展与进步。
如今,金风科技向“新”向“绿”的步伐已遍布全球六大洲41个国家。“未来,金风科技将充分发挥专利产业化运用优势,通过合作加强知识产权共享,形成高价值专利产业链布局,实现产业资源优势互补,提升产业链整体创新能力,促进更多新技术的产品化、商业化,激发风电行业新质生产力,推动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郭霞表示。(记者张彬彬)